题目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林黛玉进贾府》。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教师请学生欣赏视频,然后说说对其中人物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印象。试着用一些词语去概括出来。教师总结过渡:“同学们,刚才大家是通过观看改编的电视剧,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印象。那么原著中作者是怎么描写当时的情景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片段《林黛玉进贾府》。”板书课题。(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由教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和断句。同时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情境;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3.教师请学生找出文中出现了几位人物,重点写了谁。学生容易回答出重点写了王熙凤。过渡语:“既然重点写了王熙凤,就让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出场的,出场后又是怎样表现的?”(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1.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描写王熙凤的语句,并讨论其表现出的人物的什么特征。讨论结束后,每组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和补充。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加以讲解。比如第一组,出场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表明其出场很隆重,且身份地位很重要。第二组,肖像描写:服饰“头上戴着……下着翡翠撒花洋裙。”衣着尊贵华丽,表明其生活奢侈,爱慕浮华。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表现她外表美艳,也能看出很机敏精明。第三组,被贾母戏谑。“凤辣子”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出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得宠和四面逢源。第四组,与林黛玉对话。采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因笑道……”表现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逢场作戏和善于察言观色。第五组,与王夫人对话。发月钱,选料子,做衣服。表现其精明能干,考虑周全,随机应变。(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请学生在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每个人物的语气。2.说一说自己是否喜欢王熙凤这个人物并说明各自的理由。(五)迁移拓展请几个小组来扮演文章片段的故事。(六)作业小结阅读红楼梦其他段落,找找还有故事能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课堂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目标?2.你认为你这堂课讲的如何,请对自己讲课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背诵有关秋天的诗词,例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通过一些悲秋的诗词引入这首词写于深秋的却毫无悲情充满斗志的词,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4.将全班划分为四个小组,讨论读过这首词你看见了几幅画面?根据内容分别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要求:注意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组内形成统一的答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师生共同总结:①独立寒秋②湘江秋景③峥嵘岁月④中流击水。(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以“湘江秋景图”为例展开教学。(1)词人在上阕当中“看”到了什么?明确:a.山、林、江、舸、鹰、鱼。(2)词人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哪些字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a.“万山红遍”,“遍”写出了红的广阔。b.“层林尽染”,“染”树经霜后变逐渐变红现象。c.“鹰击长空”,将“击”换为“飞”,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来炼字,体会“击”写出了鹰的雄壮有力搏击苍穹的进取精神。d.“鱼翔浅底”,将“翔”换为“游”,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来炼字,体会“翔”写出了鱼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洒脱之情。与“鹰击长空”形成一天一地的遥相呼应,体现出词人胸襟的阔大。2.面对如此充满生命跳跃音符的绚丽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感?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明确:一个“怅”字写出了万千,宇宙自然万物尽收于作者之笔作者之眼作者之心,怅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深思的是当时千万的人民群众的水深火热、是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是祖国未来的命运。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要问的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明确:作者看到万物在经历着物竞天择的考验,很像当今的革命形势,作者要问的是“主”,是谁来主宰革命乃至国家的命运,同时也抒发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感。4.纵观本词,上阙重写景,下阙多抒情,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明确: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表现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这首词创作于革命爆发时期,试想在那么一个不确定的时间,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情感的文章?【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词的下阙写“击水”从中你可以联想到什么?2.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二战相关的照片,请同学们一起谈谈你所了解的战争?引导学生从“战争”中得出一些词语:恐惧、绝望、死亡……(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2.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体(6-15)参观苦难,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那么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明确:恐怖。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想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明确:(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2)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3.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明确: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1.学过本课,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2.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你谈谈你这节课的不足之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请你谈谈这篇新闻作品哪里体现的真实性?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二)讲解新知规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数()表示。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3.1.11表示()元()角()分。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评,同时和学生一同总结小数的性质:这种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鼓励学生上讲台用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剩下的同学自行完成填空):1.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10),也可以表示为(0.1);其中的3份是(3/10),也可以表示为(0.3)。2.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是(1/100),也可以表示为(0.01);其中的23份表示为(23/100),也可以表示为(0.23)。让学生两两一组对刚才所填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看能否发现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1)当测量、计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2)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3)整数、分数、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三)应用新知现场出题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也可以表示为(),其中的59份是()/(),也可以表示为()。(四)小结作业1.教师通过提问互动和学生一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什么是小数?2.你的课堂中哪个环节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初中数学《分式的意义》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答辩题目解析】1.说一说你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说一说你本节课应用的教法学法。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接龙游戏复习乘法口诀:2×3=4×6=7×8=5×7=(二)新知探索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和数学有关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问: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如何列式计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预设1:12+12+12=36预设2:12×3=提问:12×3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2.探究算法提问:先独立计算,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预设1:12×3=12+12+12=36预设2:10×3=30,2×3=6,30+6=36,用口算的方法计算。预设3:用竖式的方法计算。提问: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总结:列竖式的时候把末尾对齐,从个位开始乘,再乘十位。提问:比较刚才三种算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三)课堂练习计算(四)小结作业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什么区别?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最新解答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