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D.各国对华贸易出现萎缩

相关标签: 问候信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这种思考和议论主要是基于

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怀疑

C.苏联实力强大带来的威胁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阶段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思想观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

1937年后,中国机械工业重新布局,国统区国营企业发展壮大。国民政府通过订货政策有力地扶植了机械工业,维系了一批民营企业的生存。同时,还把一部分机械工业内迁至西南地区。可见,国民政府扶持机械工业重在

A.调整工业布局

B.满足市场需求

C.改变民企地位

D.进行国防备战

英国政府1701年9月29日宣布,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上述“违禁品”一经发现,均予没收。对其所有者和贩卖者课以二百英镑的罚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英国保护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

C.斯图亚特王朝试图“闭关锁国”

D.英国为工业革命开拓国内市场

《人民日报》社论被视作中国社会的风向标,勾画着时代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8年是十三大后全面贯彻大会路线的第一年。工作千头万绪,我们要抓住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带动其他工作。新的一年最突出的特点是改革将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展开。所谓“更深的层次”,就是说已经进行了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向纵深发展,农村要深化第二阶段的改革,进一步调整城乡经济关系,使农业和乡镇企业都有更大的发展;在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重点是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完善和发展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多出效益、商品、人才、经验。对外要更加开放,外贸体制改革要迈出一大步。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也将继续推向前进。

——摘编自198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材料二 1992年,是中国人民取得卓越成就的一年。工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国内市场繁荣活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大关。外贸进出口增长幅度也很大。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我国经济再上新台阶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的内在活力和人民群众身上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像涌泉一样迸发出来。

——摘编自199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十三大以后在哪几方面开展了“更深的层次”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第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取得卓越成就”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人民日报》社论中汲取的改革智慧。

 

最新解答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