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作业及答案3

将苷的全甲基化产物进行甲醇解,分析所得产物可以判断()。

A.苷键的结构

B.苷中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

C.苷元的结构

D.苷中糖与糖之间的连接顺序

E.糖的结构

本题答案:
B
番泻苷A属于()。

A.大黄素型蒽醌衍生物

B.茜草素型蒽醌衍生物

C.二蒽酮衍生物

D.二蒽醌衍生物

E.蒽酮衍生物

本题答案:
C
甾体皂苷不具有的性质是()。

A.可溶于水、正丁醇

B.与醋酸铅产生沉淀

C.与碱性醋酸铅沉淀

D.表面活性与溶血作用

E.皂苷的苷键可以被酶、酸或碱水解

本题答案:
B
酶的专属性很高,可使β-葡萄糖苷水解的酶是()。

A.麦芽糖酶

B.转化糖酶

C.纤维素酶

D.芥子苷酶

E.以上均可以

本题答案:
A
某中药提取液只加盐酸不加镁粉,即产生红色的是()。

A.黄酮

B.黄酮醇

C.二氢黄酮

D.异黄酮

E.花色素

本题答案:
E
不属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A.氯仿

B.苯

C.正丁醇

D.丙酮

E.乙醚

本题答案:
D
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合物是()。

A.具有双键、羰基的化合物

B.具有醇羟基的化合物

C.具有醚键的化合物

D.具有酯键的化合物

E.具有酚羟基的化合物

本题答案:
A
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A.6C-6C-6C

B.3C-6C-3C

C.6C-3C

D.6C-3C-6C

E.6C-3C-3C

本题答案:
D
可外消旋化成阿托品的是()。

A.樟柳碱

B.莨菪碱

C.东莨菪碱

D.山莨菪碱

E.去甲莨菪碱

本题答案:
B
提取药材中的原生苷,除了采用沸水提取外,还可选用()。

A.热乙醇

B.氯仿

C.乙醚

D.冷水

E.酸水

本题答案:
A
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宜选用()。

A.回流提取法

B.煎煮法

C.渗漉法

D.连续回流法

E.蒸馏法

本题答案:
C
总游离蒽醌的醚溶液,用冷5%Na2CO3水溶液萃取可得到()。

A.带1个α-羟基蒽醌

B.有1个β-羟基蒽醌

C.有2个α-羟基蒽醌

D.1,8二羟基蒽醌

E.含有醇羟基蒽醌

本题答案:
B
游离麻黄碱所具有的性质是()。

A.黄色

B.挥发性

C.与雷氏铵盐沉淀

D.发泡性

E.溶血性

本题答案:
B
可用于分离中性皂苷与酸性皂苷的方法是()。

A.中性醋酸铅沉淀

B.碱性醋酸铅沉淀

C.分段沉淀法

D.胆甾醇沉淀法

E.酸提取碱沉淀法

本题答案:
A
若将中药中所含生物碱盐和游离生物碱都提取出来,应选用的溶剂是()。

A.水

B.乙醇

C.氯仿

D.石油醚

E.乙醚

本题答案:
B
碱溶酸沉法适用于分离()。

A.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

B.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

C.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

D.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及其它化合物

E.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

下列有关硅胶的论述,正确的是()。

A.与物质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B.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吸附力

C.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吸附力

D.一般显酸

E.含水量越多,吸附力越小

分离皂苷时,常用的色谱方法包括()。

A.硅胶吸附色谱法

B.硅胶分配色谱法

C.聚酰胺柱色谱法

D.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E.液滴逆流色谱法

属于四环三萜结构的是()。

A.羊毛脂甾烷型

B.羽扇豆烷型

C.葫芦烷型

D.螺甾烷型

E.达玛烷型

在萜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可利用的特殊官能团有()。

A.内酯键

B.双键

C.羰基

D.碱性基团

E.酸性基团

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影响溶解度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A.醇提水沉法

B.酸提碱沉法

C.碱提酸沉法

D.醇提丙酮沉法

E.等电点沉淀法

黄酮苷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方法有()。

A.碱溶解酸沉淀法

B.乙醇提取法

C.水蒸气蒸馏法

D.沸水提取法

E.酸提取碱沉淀法

生物碱分子结构与其碱性强弱的关系正确的是()。

A.氮原子价电子的P电子成分比例越大,碱性越强

B.氮原子附近有吸电子基团则使碱性增强

C.氮原子处于酰胺状态则碱性极弱

D.生物碱的立体结构有利于氮原子接受质子,则其碱性性增强

E.氮原子附近取代基团不利于其共轭酸中的质子形成氢键缔合,则碱性强

影响聚酰胺吸附能力的因素有()。

A.酚羟基的数目

B.酚羟基的位置

C.化合物类型

D.共轭双键数目

E.洗脱剂种类

精制皂苷时,先将粗皂苷溶于甲醇或乙醇,然后加何溶剂可使皂苷析出()。

A.乙醚

B.水

C.正丁醇

D.丙酮

E.乙醚-丙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