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

辛酉政变后,清朝的政治实权掌握在谁人手中()

A、同治皇帝

B、慈禧太后

C、恭亲王奕䜣

D、载垣、肃顺等顾命八大臣

乐寿堂前的太湖石移自()。

A、明代米万钟的勺园

B、今北大校园

C、睿亲王府

D、恭亲王府

E、清华园

清末自强运动时,恭亲王有一段话,颇能反映其主张与做法,兹录於下:“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一则权宜之策,一则久远之谋。”请问恭亲王的“法”及“久远之谋”各指何而言?

A.法指轮船、枪炮,久远之谋指建立造船厂与兵工厂

B.法指典章、规则,久远之谋指建立国会,实施宪政

C.法指国际公法,久远之谋指设立总理事务衙门,推展外交

D.法指知识、学问,久远之谋指设立学校,学习西学

1861年,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恭亲王奕诉和慈禧太后从此掌握政权,这场政变是()
A.辛酉政变
B.天京事变
C.玄武门之变
D.戊戌政变

1913年以恭亲王溥伟为首在青岛发动了封建复辟,因泄密流产,史称()。

A、“辛酉政变”

B、“戊戌变法”

C、“癸丑复辟”

D、“洋务运动”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皇帝的车驾)已出热河,夷氛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这则日记中“夷”是指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䜣请设“总理各国亊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亊务衙门”,但奕䜣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恭亲王认为“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这一做法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种变化说明()A.伦理亲情更受重视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礼仪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权力受到削弱

经恭亲王奕提议,1862年在北京开办同文馆。它的创设是为了回应英、法《天津条约》中关于规定英语和法语文本为条约唯一正本的条款,中国需要训练精干的语言专家。这反映了

A.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

B.清政府真正开始了觉醒

C.洋务派占据主导地位

D.西学东渐之风达到高潮

 

洋务运动时期,恭亲王奕认为“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一事,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一则权宜之策,一则久远之谋”。他所说的“久远之谋”指的是

A.设立外务部开展近代外交

B.引进西方轮船、枪炮制造技术

C.从学习“西艺”到学习“西政”

D.建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䜣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奕䜣的看法

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

B.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

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

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1861年,清政府恭亲王奕在奏折中说:“综计天下大局,是今日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因而太平天国出现的局面是( )

A.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发生了内讧,从此由盛转衰

C.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D.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恭亲王奕䜣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说:“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洋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材料强调了

A.重视西方的先进器物,引进西方技术

B.筹划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C.兼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制度

D.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恭亲王奕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反抗

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此话没错。是这所宅邸的三个主人——和珅、庆郡王永璘、恭亲王奕,宅邸所处的北京城龙脉之上的风水宝地,或者是富丽堂皇的殿堂与幽深秀丽的园林,为恭王府带来了无穷魅力。A:不仅或者都
B:不仅而且都
C:无论还是因此
D:无论还是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赫德取得了中国海关管理权。赫德借鉴西方的会计、稽查、人事等制度对中国海关进行了有效改革,使关税收入大增。恭亲王奕䜣曾感慨道:“中国官员几乎无人可信,外国人的报告较为可靠。”材料意在说明

A.外援促使清政府政策更加开明

B.引进西方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C.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

D.清廷内部对西方的认识出现分化

如表为19世纪60年代重要革命或改革简表。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各国共同的时代主题是(  )

时间

革命或改革

主要内容

改革者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废除农奴制,农民赎买份地

亚历山大二世

1861年起

中国洋务运动

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等

恭亲王奕诉等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废藩置县,文明开化等

明治天皇

 

 

A.争取民族独立 B.追求近代化

C.发展资本主义 D.崇尚民主自由

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A.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C.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D.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北京现存的王府都是()王府。明代北京王府只剩下一个名字“()”。清代的王府建筑,都采取()的形式,其房屋布局有一定规制。()的()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其前身为乾隆时大学士和珅的府第,嘉靖时成为(),咸丰皇帝后来赐给了恭亲王奕[左讠右斤],整个布局分东、西、中三路,花园建在府后。朝阳门内路北为“()”,原为康熙十三子怡亲王()的府第,后为道光第九子孚郡王奕[左讠右惠]的府第,俗称“九爷府”。另外还有南、北两个醇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