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养媳

抗日民主政权的婚姻法反对()。

  • A、包办强迫

  • B、买卖婚姻

  • C、禁止童养媳

  • D、禁止重婚

  • E、禁止纳妾

沃尔夫曾对中国的()现象进行过详细研究。

A、童养媳

B、指腹为婚

C、包办婚姻

D、私定终身

我国婚姻法禁止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的实际意义在于()。
A.禁止中表婚
B.禁止精神病人结婚
C.禁止兄弟姐妹结婚
D.禁止童养媳和防止早婚

叙写一个童养媳被人诱惑怀孕而差点被“沉潭”或“发卖”的小说是()


A.台静农《拜堂》B.废名《桃园》C.沈从文《萧萧》D.许地山《春桃》

《萧萧》的主人公是一个童养媳。萧萧12岁出嫁来到婆家,丈夫只有3岁,等到长成少女,却被雇工引诱怀了身孕。这个雇工是()。
A.傩送
B.花狗
C.柏子
D.天保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摒弃旧婚姻家庭制度,明确规定了“废除一切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的法律是().

A、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

B、《大清民律草案》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

D、《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为了肃清()的残余,该法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纳妾、收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等。

A、奴隶制婚姻制度

B、封建婚姻制度

C、原始婚姻制度

D、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理财,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为然。
B: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C:这两个邻国现在都已锋芒毕露,在各自的边境一端屯集了重兵,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D:从前是气冲斗牛的烈马,现在变成童养媳一般。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郊原如海,/房舍如舟。(2)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3)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4)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A:比喻反复比喻、排比对偶
B:借代排比比喻、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拟物、排比顶真
D:比喻排比拟物、排比顶真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材料中促成“我”婚姻态度转变的社会条件不包括( )。 A.社会制度的变革B.社团组织的支持C.法律保障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陈奶奶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参加选举人大代表的情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乡里的工作人员到她家进行选民登记时,这位旧社会的童养媳,不敢相信自己也有选举权。因为在旧中国,妇女政治地位低微。这体现了

①我国的国家政权性质根本区别于剥削阶级国家

②我国的民主是超越阶级性的民主

③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④人民民主专政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下面对“大堰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A、大堰河是一个童养媳,她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

B、大堰河是一个用乳汁用母爱喂养别人的孩子,用劳力用忠诚服侍别人的农妇的形象。

C、大堰河不停的劳作,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一生没有任何快乐。

D、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

教学《祥林嫂》时,课堂上出现了下面的小插曲:师: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身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祥林嫂也有她婚姻生活的经历,那么,现在大家不妨来看一看,祥林嫂到底经历过怎样的婚姻历程呢?生:她的婚姻都不是很幸福。第一次婚姻实际上是做一个童养媳,而第二次婚姻一开始则是被逼的。虽然祥林嫂在第二段婚姻生活中也有快乐,但没有多久她老公就挂了……这位学生还没说完,就被学生笑声打断了。如果你是当堂的语文教师,你将如何处理?()

A、课堂上我们阅读的是规范的文本,使用的也应该是规范的语言

B、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挂了”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值得夸奖

C、对这位学生积极发言应予肯定,但对其缺点也不必避讳

D、一个“老公就挂了”将整篇文章的悲剧气氛扫得一千二净,这是值得深思的

(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并请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的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是什么?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1.“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的内容是(  )。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C.“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D.“我”不忘生育之恩,也不忘养育之恩。 2.诗的前两节,一共十行,有三行重复说,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从这三节诗中,可以看出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                                                 4.诗人为什么说“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问题。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1.“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的内容是()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却是农民的儿子。B.“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C.“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D.“我”不忘生育之恩,也不忘养育之恩。2.“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句在诗歌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从修辞、结构和情感等方面来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3.从诗的前三段可以看出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4.第三段写了几个镜头式的景物?这些景物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孙春平小说《奶奶的吊筐》,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学短评。

要求:

(1)紧紧围绕本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来写。

(2)不要写成读后感。

(3)表达通顺、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奶奶的吊筐

孙春平

在我的印象里,奶奶没有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没进过学堂,所以她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她娘家姓冯,据她回忆,家里人和街坊邻居都喊她四丫,嫁给爷爷后,姓氏随夫,她便成了赵冯氏,去世后,灵牌上也是这么写。

奶奶甚至没有兄弟姐妹。她到我们家那一年,十三岁的她骑上一头小毛驴,由一个叔伯哥哥牵着,颠簸了一天,到我们赵家当童养媳。第二天清晨她醒来时,叔伯哥哥已杳如黄鹤,据说走时驮走了两斗高梁。两年后,她便成了我爷爷的媳妇。此后七十余年,她再没有回过娘家,娘家也没有来人看过她。

准确地说,在我的记忆里,只有老家房梁上挂着的那只吊筐是独属于奶奶的。昔日的乡下人家,几乎都有那么一只吊筐,用细细的荆条编成,悬挂在从房梁上垂下来的一个挂钩上。吊筐的用途与功能类似于我们眼下的冰箱,既防腐,也防鼠,家里有点什么特别的嚼货(食品),为防馋嘴的孩子偷吃,便都放在那里。吊筐悬于通风处,里面的东西可多放一两日,耗子也难以得手。小时候,寒署假我常回老家,爸妈让我带去的糕点和面包,奶奶都放进筐里。我在外面疯野,饿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奶奶便搬张木凳踩上去,摘下吊筐,或抓一把花生,或递给我一只煮熟的鸡蛋。少年时代的我认为,奶奶的吊筐就是聚宝筐啦。

前几年,叔叔将老房扒了,盖起了水泥框架的宽敞明亮的平房。搬进新居那天,切奶抱着她的吊筐,四下张望。叔叔问她:“妈,找什么呢?”奶奶说:“找个地方把筐吊上。”叔叔苦笑,说:“屋顶连根房梁都没有,吊哪儿呀?你老要是想放什么舍不得吃的嚼货,家里不是买了冰箱嘛。”奶奶固执地说:“我不管你什么冰箱不冰箱,你把这筐子给我吊上。”

叔叔没法,只好在屋顶钉进两枚水泥钉,再悬根绳子下来,算是又给奶奶的吊筐找了个安身之处。过年时,我回老家拜年,见新居里当头吊个旧筐,怪怪的,很不协调,便悄悄问婶婶:“奶奶的筐里还有什么宝贝呀?”婶婶讪笑着说:“谁知道?吊筐在她头顶上悬着,谁想半夜拿下来看看都难,老太太在这事上犟着呢,随她吧。”

去年秋天,奶奶以八十八岁的高龄驾鹤西去。临终前,奶奶用生命中的最后一点力气对我说:“去,把筐拿下来。”我摘筐在手,奶奶指着一个裹扎得紧紧的小布包,示意我打开。原来布包里只裹着两个鸽蛋大的板栗,已经干瘪。奶奶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要这两个干瘪的栗子干什么呀?在众人的环视下,奶奶将栗子一手握了一个,安然一笑,喘息着念叨说:“当年……我从娘家出嫁时,娘翻出家里的最后一捧栗子,是八个……塞进我怀里。路上,我饿,吃了六个,这两个我留了下来……”

奶奶手握着两个存放了七十多年的板栗走了,从此阴阳两隔。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几乎从没听她念叨过母亲,可谁知,在她的心灵深处,却一直将母亲与她的生命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唉,奶奶的吊筐啊……

(原载《天池》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