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织业

西汉丝织业比较发达,___\__和_______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已成为普遍的纺织工具。

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描述的是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

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

C.元代的棉纺织业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描述的是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 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

C.元代的棉纺织业 D.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

唐代元稹《织女词》中有“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两句,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丝织业中挑纹能手——巧女因手艺的家族传承而为娘家所羁留、最后终身未嫁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

A.有利于当时丝织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B.反映了唐代私营丝织业的发达

C.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D.表明唐代政府重视丝织业的发展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路(行政单位)

贡绢州数

该路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河北东西路

29

38

76.3%

京东东西路

12

19

63.2%

京畿、京西北路

8

11

72.7%

小计

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丝织业规模扩大

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官府垄断丝织业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A:中国使用“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丝织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以下表述符合汉朝丝织业发展成就的是()A.开始养蚕并有了丝织品B.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C.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D.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公元200年,曹操在部分地区按户征收绵、绢等即户调,此后户调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据此推测,户调制度

A.导致官营丝织业日益萎缩

B.使自然经济出现瓦解趋势

C.遏制了丝织生产的商品化

D.推动了家庭丝织业的发展

自元明两代提倡植棉以后,非但机织业与桑蚕业分离,且属桑蚕业之领域,亦日为种棉业所侵蚀而缩小。据此可知,元明时期

A.棉纺织技术超过丝织业 B.丝织业的技术日渐落后 C.丝织品只为贵族所消费             D.棉纺品的应用日益广泛

下表是唐朝前期主要贡丝织品的州在全国各道的比例情况。

地区

河南道

河北道

剑南道

山南道

江南道

比重

30.21%

25.73%

14.55%

14,23%

9.04%

 

表中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A.北方丝织业较为发达   B.四川丝织业发展迅速

C.棉纺织业的地位下降   D.南北方经济差距加大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太平御览》载:杨(贵)妃宠爱特甚。宫中主贵妃刺绣者七百人,扬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於庭,光夺人目。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宫中刺绣属于官营手工业

②扬州和益州丝织业发达

③唐代的丝织业代表古代最高水平

④唐代贵族生活攀比之风盛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根据下表信息能够确认的是

 

记述或发现

来源

伏羲氏“化蚕桑为繐帛”

传说

禹合诸侯于涂山(位于今安徽蚌埠),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四千多年前的丝带和绢片

考古发现

 

 

A.伏羲氏发明了丝织技术

B.安徽是我国古代政治中心

C.我国的丝织业历史悠久

D.浙江是我国丝织业发源地

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于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备受欢迎

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 D.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

(判断题)明清时,我国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南京和杭州成为著名的丝织中心。

A对

B错

(题文)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种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经济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D.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元朝手工业发展最为显著的是()。

A、丝织业

B、棉纺织业

C、冶炼业

D、陶瓷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