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

欧阳修《新唐书》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材料说明了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尚书令的职位曾经空缺

C.尚书省宰相权力增强

D.仆射位居三省长官之首

西汉乐官中掌管雅乐的是

  • A太乐令

  • B中书令

  • C太史令

  • D乐府令

唐代,()是当然的宰相。

A.尚书左仆射

B.大将军

C.中书令

D.加“参知政事”

东汉时期被成为“三独坐”的重要职官包括()

A、中书令

B、尚书令

C、御史中丞

D、司隶校尉

唐中书省内的主要秘书官职是()

A、中书令

B、中书舍人

C、秘书监

D、给事中

下面是唐朝官修六史及主要作者简表。据此可以推断出

 

史书

《晋书》

《梁书》

《陈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主要作者及官职

房玄龄(中书令)令狐德棻(秘书丞)

姚思廉(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姚思廉(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李百药(中书舍人、散骑常侍)

令狐德棻(秘书丞)

魏征(侍中)房玄龄(中书令)

 

 

A.官修史书反映真实客观的历史

B.官修史书利于修撰规范多样

C.统治者通过官修史书借鉴历史

D.官修史书促成社会重史风尚

唐代,()是当然的宰相。

A、尚书左仆射

B、大将军

C、中书令

D、加“参知政事”

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

A.门下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中书令

曹丕建魏后改称秘书令为中书令,其官署称()

A、中书省

B、门下省

C、散骑省

D、尚书省

尚书、中书令和侍中原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汉武帝设中朝后尚书地位渐重,魏晋时尚书省成为国家行政机关。南北朝时中书令和侍中权力增大,到隋朝中书省和门下省变成了包括决策、审议和行政机构在内的政权机关。以上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表明

A.汉朝是中国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开端

B.不断分割相权是强化皇权的唯一途径

C.增设新机构使政府的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D.内廷官员外朝化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分割宰相行政权而增设的官职是( )。

A.参知政事

B.枢密使

C.中书令

D.尚书令

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

A.中书令

B.尚书令

C.三司

D.少卿

曹魏末年,尚书省变成了执行机构,中书省则变成了出令机构,()成了真宰相。

A.中书令

B.尚书令

C.中书监

D.侍中

下表是唐朝官修六史及主要作者简表(唐太宗时期共修订八部史书,另外两部为私人修撰)。

史书

《晋书》

《粱书》

《陈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主要作者及官职

房玄龄(中书令)、令狐德菜(秘书丞)

姚思廉(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姚思廉(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李百药(中书舍人、散骑常侍)

令狐德菜(秘书丞)

魏征(侍中)、房玄龄(中书令)

 

 

据此可以推断出

A.官修史书利于修撰程式多样化

B.唐太宗通过官修史书借鉴历史

C.官修史书能真实客观反映历史

D.官修史书推动私家史学的发展

三省六部中的“三省”指(  )。,

A、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令、中书令和下侍中

C、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D、尚书、侍郎和太尉

矗立在天柱山之阳的郑文公碑,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碑文中的郑文公指的是(  )。

A、郑道昭

B、郑和

C、郑羲

D、郑成功

矗立在天柱山之阳的郑文公碑,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碑文中写的郑文公指的是(  )。

A、郑道昭

B、郑和

C、郑羲

D、郑成功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掠夺,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交给

A.唐太宗      

B.兵部      

C.侍中        

D.仆射

 

下面有关司马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为李陵申辩而得罪汉武帝

B.因为为李陵申辩而得罪光武帝

C.曾被处以宫刑

D.后来担任了中书令的官职

E.写成了《太史公书》

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

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