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院

①新兴城市也有杂乱的居民大院,但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杂货
  ②居住者不是高官显贵,便是富商大贾
  ③大杂院是城市的“特产”
  ④产大院的城市得有一把年纪
  ⑤大杂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没看过有关的考证,猜想大约在晚清之后
  ⑥晚清之前这些院子就都存在了,但那时不叫大杂院,叫府第或大宅门
  将以上6个句子的顺序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①⑤⑥②
B.③⑤④⑥②①
C.⑤⑥②③①④
D.⑤③④②⑥①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杂院里成长的幼儿比囚于单元楼的幼儿善于与人交往

B、在单元楼的幼儿比在大杂院里成长的幼儿善于与人交往

C、环境与心理的关系,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课题,而应当是环境科学家研究的课题

D、我国已开展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建立了我国的环境心理学体系

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一住,但也有多户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况,多为贫困人家。称为()。

A、大四合院

B、小四合院

C、大杂院

D、小杂院

北京文物部门相关资料显示,北京目前存有元代以来的名人故居150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尚未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现有的308处较为知名的名人故居中,保护较好的只有74处。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北京现有挂牌保护的国家级、市级、区级名人故居31处。它们中有10座对社会开放,有20座保存状况较好,但仍有11座为不合理使用,保存状况堪忧,有的已成为建筑格局面目全非的居民大杂院。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文物建筑的保护势在必行

B.北京多处名人故居处境尴尬

C.中国古建筑的保护急需重视

D.北京部分名人故居成大杂院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随着现代化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因此,如何复兴传统民间游戏,关乎我们的记得住的乡愁和童年的记忆。①民间游戏失去了游玩的场所②民间游戏便失去了原有的乐趣和童趣③许多“大杂院”消失了④民间游戏失去了广大的参与者⑤没有儿童的嬉戏打闹A:⑤②④③①
B:⑤①④③②
C:③①⑤④②
D:③①④⑤②
下列对名著情节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祥子和强子都怕进住大杂院,因为他们都觉得屋内闷又憋,又都怕母老虎般的虎妞。(《骆驼祥子》)
B:武松假扮行者,夜走蜈蚣岭,杀死飞天蜈蚣王道人。因误打孔亮被捉,遇宋江消除误会。(《水浒传》)
C:鲁滨逊拒绝帮巴西商人贩卖黑奴,但同意他们照料种植园,立遗嘱把财产给他们。(《鲁滨逊漂流记》)
D:烧炭人租房营业,为省钱,劝漂布人搬来同住,漂布人觉得这样更亲密,爽快答应。(《伊索寓言》)

北京至少有90%以上的四合院沦为大杂院。一个四合院本来是供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居住的,现在一个院子住上几家、十几家,每家争相搭建小房子、堆放杂物,千方百计争夺空间,使得邻里关系很微妙.个人精神很压抑,家庭生活很不便,四合院固有的优点丧失殆尽。如果不彻底清除四合院内外的搭建房屋和杂物、疏散人口、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保护四合院最终是一句空话。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整治北京的四合院首先应着力于:
A.拆除质量低劣的四合院
B.实现外观复古美化
C.实现院内生活设旋现代化
D.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

李丽住在北京的老城区,从小身患残疾,据她讲父母将她扔给保姆后基本不闻不问,后来几乎与父母没有什么来往,李丽在讲到自己原生家庭时眼神充满怨恨,听邻居说父母曾来找过她,但她拒绝见面。在与保姆相依为命中进入了婚嫁年龄,由于身体残疾、没有学历和技术,一直没有找到工作。29岁时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一个农民。丈夫进城后干零工,生活很窘迫,拿低保,但能经常得到社区帮助。李丽与邻居的关系很好,大杂院里邻居亲如一家,彼此照应。李丽夫妇有一个儿子,她全部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很孝顺,“母亲节儿子给我的礼物是帮我洗一大盆衣服!”李丽自豪的和社会工作者说。李丽求助社会工作者是因为她发觉儿子有秘密了,放学不按时回家,好像在谈恋爱,她每天都摇着轮椅堵到学校门口接儿子,儿子很生气,已经有几天不和妈妈说话了,李丽希望社会工作者劝劝儿子不要和那个女孩来往,另外希望帮助儿子补习英语,因为她没有钱送儿子去英语班。请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视角对服务对象李丽的个人及环境系统、问题与需要进行评估。
案例:李丽住在北京的老城区,从小身患残疾,据她讲父母将她扔给保姆后基本不闻不问,后来几乎与父母没有什么来往,李丽在讲到自己原生家庭时眼神充满怨恨,听邻居说父母曾来找过她,但她拒绝见面。在与保姆相依为命中进入了婚嫁年龄,由于身体残疾、没有学历和技术,一直没有找到工作。29岁时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一个农民。丈夫进城后干零工,生活很窘迫,拿低保,但能经常得到社区帮助。李丽与邻居的关系很好,大杂院里邻居亲如一家,彼此照应。李丽夫妇有一个儿子,她全部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很孝顺,“母亲节儿子给我的礼物是帮我洗一大盆衣服!”李丽自豪的和社会工作者说。李丽求助社会工作者是因为她发觉儿子有秘密了,放学不按时回家,好像在谈恋爱,她每天都摇着轮椅堵到学校门口接儿子,儿子很生气,已经有几天不和妈妈说话了,李丽希望社会工作者劝劝儿子不要和那个女孩来往,另外希望帮助儿子补习英语,因为她没有钱送儿子去英语班。问题:请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视角对服务对象李丽的个人及环境系统、问题与需要进行评估。

李丽住在北京的老城区,从小身患残疾,据她讲父母将她扔给保姆后基本不闻不问,后来几乎与父母没有什么来往。李丽在讲到自己原生家庭时眼神充满怨恨,听邻居说父母曾来找过她,但她拒绝见面。在与保姆相依为命中进人了婚嫁年龄,由于身体残疾、没有学历和技术,一直没有找到工作,29岁时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一个农民,但婚后丈夫对她很照顾。丈夫进城后干零工,生活很窘迫,拿低保,但能经常得到社区帮助。李丽与邻居的关系很好,大杂院里邻居亲如一家,彼此照应。李丽夫妇有一个儿子,她全部的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很孝顺,“母亲节儿子给我的礼物是帮我洗一大盆衣服!"李丽自豪地和社会工作者说。李丽求助社会工作者是因为她发觉儿子有秘密了,放学不按时回家,好像在谈恋爱,她每天都摇着轮椅堵到学校门口接儿子,儿子很生气,已经有几天不和妈妈说话了,李丽希望社会工作者劝劝儿子不要和那个女孩来往,另外希望帮助儿子补习英语,因为她没有钱送儿子去英语班。请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视角对服务对象李丽的个人及环境系统、问题与需要进行评估。

案例:
李丽住在北京的老城区,从小身患残疾,据她讲父母将她扔给保姆后基本不闻不问,后来几乎与父母没有什么来往。李丽在讲到自己原生家庭时眼神充满怨恨,听邻居说父母曾来找过她,但她拒绝见面。在与保姆相依为命中进入了婚嫁年龄,由于身体残疾、没有学历和技术,一直没有找到工作,29岁时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一个农民,但婚后丈夫对她很照顾。丈夫进城后干零工,生活很窘迫,拿低保,但能经常得到社区帮助。李丽与邻居的关系很好,大杂院里邻居亲如一家,彼此照应。李丽夫妇有一个儿子,她全部的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很孝顺,“母亲节儿子给我的礼物是帮我洗一大盆衣服!”李丽自豪地和社会工作者说。李丽求助社会工作者是因为她发觉儿子有秘密了,放学不按时回家,好像在谈恋爱,她每天都摇着轮椅堵到学校门口接儿子,儿子很生气,已经有几天不和妈妈说话了,李丽希望社会工作者劝劝儿子不要和那个女孩来往,另外希望帮助儿子补习英语,因为她没有钱送儿子去英语班。
问题:请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视角对服务对象李丽的个人及环境系统、问题
与需要进行评估。

观看视频《胡同里的孩子》,回答问题。视频解说内容:很多很多年以前,我是一个胡同里的孩子。我住的那个院子曾经是一个国民党大官的旧宅,特别大也特别深。说是大户宅院,其实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森严:各家占地盖的小厨房布满各个旮晃,空出来供人走路的地方是不允许两个人并排的,路就像网一样复杂,不知道通向哪里,我就从来没有深入到最里面去。所以头一次到我家的人会有走错门的经历。那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北京大杂院,四处是养鱼养鸟养猫的,人们欢喜,人们争吵,热热闹闹,生机勃勃。我们的房子在靠南的角落里,别看位置偏僻,却得天独厚:房前的空地上种着株枣树,房后还有个独立的小院,我们的窗子挨着别人的小院,我们的小院又通着别家的窗子,他们说什么干什么,我总能知道,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很安分的孩子。那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上树打枣,我不喜欢吃枣,但当我踩着一个摞一个的椅子,用竿子够打高处的枣时,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为了上树我想尽了办法,我不会爬树,就从邻居家偷偷扛来一架吱吱作响的旧梯子。到了房顶上,我才发现这一切原来多有趣:四周全是一层一层灰色的屋顶,大人们都在我的脚下,邻居正在骂骂咧咧地到处找他家的梯子;前院的奶奶又在给她的猫洗澡,猫挣扎着,溅了她一身水;去院子的最深处得经过一每更窄的过道,再后面竟是豁然开朗;远处胡同的小贩不挂地吆喝。我想要是国民党大官坐在房顶上,他家的仆人哪还敢偷懒。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屋顶。我喜欢在夏日的午后沉浸其中,躺在倾斜的屋脊下面,老树的枝叶遮住部分晃眼的日光,剩下的几缕透过枝叶的缝隙暖暖地照在身上,鸣蝉的噪叫这时也如同美妙的音乐,我伸手就能够到老树的枝条,折一根衔在嘴里,有说不出的惬意。但一个人坐在上面总会无聊,于是我就召集了三五个孩子,我们坐在两个尖心顶之间的凹处,讲笑话编故事,最后连作业也索性拿到上面去写。那地方简直是个乐园,我毫无顾忌地呼朋唤友,放开喉咙肆意喊叫,那地方热闹得就像一个沙龙。前些日子,我看到卡尔维诺笔下的那个永远自由自在生活在树上而再不肯接触地面的男爵,就像找到了一位17世纪的知音,他的惬意是别人根本感受不到的。当然,隆多男爵没有给别人带来不便,而我却得罪了几乎周围所有的人,他们对我这个顽皮的孩子感到厌恶又无可奈何。我踩漏了张家的房顶,碰碎了李家的花盆,吃光了王家晾在上面的白薯干儿,他本以为晾在房上丢不了的,而丢了梯子的邻居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他们纷纷指责我不应该打枣,不应该在房上胡闹,不应该大嚷大叫,更不应该淘得像个野人。我父母每天都忙着向邻居们道歉,看到他们彼此面色庄重和尴尬,我竟觉得很有意思。虽然那几年我过得挺开心,可也一直感到很内疚,尤其是那个几乎天天上门的伯伯,他有心脏病,而我简直成了他的病根。8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搬出了那里而住进了水泥森林。从那以后,我就很少有机会安然地坐在阳光照耀下的斑驳树影里了,再也不能像隆多男爵一样在喧嚣中毫不做作地享受单纯世界了。我们唯一通向自然的阳台被封得死死的。为了追求明媚的阳光,我们远足来到乡间野外,到了时间,还得匆匆赶回去,重新拾起原本的生活。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几十年后,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孩子们无法享受奔放的自由。我还能说什幺呃?向隆多男爵致敬吧!【注】卡尔维诺:20世纪意大利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写17世纪意大利贵族少年隆多男爵因与专制的父亲发生冲突爬上树,而且以后就不再回到地面,过了50多年的树栖生活。问题:(1)文中说“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屋顶。”从全文看,“我爱上了屋顶”的原因有哪些?(7分)(2)文中说:“几十年后,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看法。(7分)

①一样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使用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亦如以往所有关于汉语命运的讨论,总要有一个“替罪羊”被推出来,在许多受访者口中,这次轮到了网络语言。
②网络带给传统语言生活最大的改变,是大大加速了互联互通的效率,把每位网民都推向了________的广场,使面向公共空间说话,从少数精英的特权变成了人人可享的服务。网络大大加速了语言发展和演变,激发了全民的语言热情。然而,全民进入网络空间,难免来得太快,难免让人不适应,自然也带来焦虑。这种焦虑是全方位的,伦理的(如隐私)、经济的(如虚拟货币)、文化的,自然也少不了语言本身的________。
③语言规划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言生活,塑造什么样的语言样态,也就培育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古诗词和复杂灵动的修辞有其恒久的价值与魅力,但不要忘记,在唐诗宋词滥觞的岁月,它们也是因适应当时的文人语言生活才获得发展的。回到今天,不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很难要求话语里也三句一成语,五句一典故。而恰恰相反,不同于直接生硬的引用,在这个网络时代,有恒久魅力的经典语言文化在以新的方式焕发生机。《经典咏流传》把古诗词唱出来,新造成语用四字格描述今人情绪,《中华新韵》让古体诗用普通话读着也有味道,突然爆火的夸夸群更让灵动的修辞炫出了天际,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模因理论告诉我们,经典的文化元素会在每个时代流行,其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语言生活依然在有序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很好地适应着语言生活。
④因此可以说,社会的语言能力并没有退化,而要进一步提高个体的语言能力,则有赖于建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给予有效的引导,而非强制的教育。没有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没有语言能力的提升。很多当代作家回忆,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大学时获得了巨大发展,不因种种课程,纯是向家人、恋人、好友大量写信锻炼了语言的风格和魅力。我国应试文化和教育现状让青少年很少有机会自由的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言说心声。恰恰是网络空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语言生活规划者需要做的就是鼓励更多优秀的语言作品产出,压制极少数低俗恶俗的词汇与表达方式,把最大的自由空间还给每一个语言使用者,去激发语言创造的热情。
⑤另外,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建议青年训练自己的语言。这实在是可喜的现象,证明全社会的语言意识正在觉醒,意识到语言和语言生活是需要规划,需要建设的。相信人人努力,营造自由开放,又有引导的语言生活,就可以既做心口一致的君子,也做美言美语的贤人。
以下这段话本是以上文章中的一部分其应该位于:
但若仔细思量,网络和网络语言真不能为这扼杀青年语言能力的大祸背锅。网络语言从来没有完备的界定。从新华网上的新闻与领导讲话,到微博上面红耳赤的唇枪舌剑,再到微信公众号里的鸡汤、鸡血,它们都是活跃在网络空间里的语言信息。即便聚焦到微博微信,平台上也是从庄雅到低俗无一不包的语言生活大杂院。
A.①与②之间
B.②与③之间
C.③与④之间
D.④与⑤之间

(二十九)  【给定资料】  时间到这里仿佛变慢了。秋天早晨的菊儿胡同刚睡醒,一进一进的院子走入,粗斜的老树仍在,院子中央整齐地码了几十盆花草。有人趿拉着拖鞋走出屋,揉着眼睛背着手浇花。两位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站在胡同里,市声渺远,只觉几千年几百年的日子就这么悠悠地过了下来,这里依然是风雨不动的世上人家。  这就是诗意栖居的代表作——“菊儿胡同”,是吴良镛在北京四合院基础上设计出的现代民居。1987年,菊儿胡同还是积水、漏雨、杂乱无章的地方,早年建造的四合院已成了破旧拥挤的大杂院,吴良镛受邀设计改造。他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住房是城市的细胞,新建房应自觉地顺应城市的传统肌理,于是有了“类四合院”,既保留了天井、院中的老树,又能容纳更多住户。房屋为白墙黛瓦,错落别致。吴良镛非常留意娱目之景:在坡顶修建楼阁和平台,可远眺景山、北海、白塔;在院中配置不同姿态的树种,使院落小景丰富有变;甚至楼阁的高度不一,增加建筑群轮廓线的变化,屋顶亦因此有了韵律美。如今住在高层小区里的北京人,是无法享受到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了。菊儿胡同里的人却仍可坐拥旧时的景色:“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我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盖成菊儿胡同,而只是探索了一条传统建筑改造的路子。”201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这位中国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做了题为《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的主题报告,讨论如何将“艺文”融入人居环境。  游客张女士说,来豫园本来只是随便逛逛,听导游讲解之后才发现好些建筑都有故事有门道。站在豫园九曲桥上,还可以看到远处的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景观确实不错。  豫园旅游区是上海老城厢的发源地,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豫园、城隍庙、上海老街等为中心的旅游风景区,九曲桥、湖心亭尤其享有盛名。民俗工艺小商品、上海及全国特色小吃、上海本土文化及民间文化在此得到重生与发展,成为市民节庆庙会地。豫园作为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园林,被誉为“东南名园冠”。豫园商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大规模扩建,成为规模宏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民族风格,豫园被塑造成一个文化综合体。  为了再现民俗风情,豫园商城推出了“豫园中国节”的概念。正月有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三月有中华美食节,四五月是春季庙会和茶文化节,夏季有少数民族风情节,秋季有庙会和赏菊啖蟹节,冬季有冬至膏方节等。尤其是元宵灯会在春节期间的上海最有人气,充分显示了民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并因此成为上海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镇,素有“芙蓉镇”的美誉。这里文化资源丰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古老质朴的蓝印花布、色彩鲜艳的刺绣;有式样各异的花灯、编织、剪纸、泥塑;有粗犷洒脱的灶壁画,特别是享誉国内外的金山农民画;有久负盛名的枫泾四宝:丁蹄、状元糕、五香豆腐干、枫泾黄酒;还有许多蕴藏在民间的传奇故事,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所有这些家乡民间文化原有的特色,为枫泾古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人们用“枫泾寻画”四个字概括古镇的魅力,可谓一语双关,既有诗情画意,又留有悬念,充分表达了枫泾古镇美丽如画的景色,又告诉人们枫泾拥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沉淀。枫泾留下的是历史的原貌是原来真实的景,不增加什么新东西,在保护过程中原样原修,保留原资料、原工艺、原样式、原来的风貌,从而保留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原真性。  同时枫泾不是保留一座桥、一块碑、一个房子、一座店铺,而是一条街、一道河、一个古镇的整体保留。这里的水墙门,如同周庄的前街后河、乌镇的水格房,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它与枫泾古镇引人入胜的桥、房、街、廊,相得益彰,构成的是浑然的一个整体。  【问题】  我国有不少地区在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果你是某市负责地方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近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0的7%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人口城市化率5个指标评价,“十一五”结束时,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

1978年至2010年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2.3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5919元,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初步小康、再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民生的需求也日趋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满足的标准也更高、更复杂。

2.“去年初去超市,最好的猪肉精排每斤16元,现在得23元,我都很少买排骨了,改买猪前腿肉,一斤12元。”为了买到便宜的猪肉,退休职工李师傅经常拿着小区周围3家大超市的宣传海报对比,哪家便宜就去哪家。“老年人退休金少,得节俭着花呀!”60多岁的李师傅说。

央行最新调查显示,全国74%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忍受”,物价满意度创11年来最低,物价上涨的势头让老百姓绷紧了神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企业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995年为10.7%,2007年这个比重突破20%。从2002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是GDP增速的2倍。在美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高达70%。作为绝大多数中低收入民众重要收入来源的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而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50%-55%。

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4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从区域之间看'2009年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相差2万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牌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了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比为31.5%,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1.2和22.5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需求快速增加,支出增长也快于整个消费增长。

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2.5%上升到2007年的7.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比重从8.2%上升到13.3%。

3.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城镇居民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但由于“僧多粥少”,

大都为筒子楼、大杂院,三代同居一室,人们总体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住房的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城镇住房改革,1998年后全面推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8-2008年,新建住房65亿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平方米,为1978年的4.2倍;商品房发展迅速,城镇住房主要由市场供应的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住房产生了新的较大需求。按照推算,到2015年,预计城镇每年增加1500万人,每年新增家庭500万户,其中大中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也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矛盾。

随着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很多人纷纷加入“炒房大军”,大量游资热钱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

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更给自己甚至整个家庭带来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高房价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承受之重”。

在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之下,2010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7.4%,相比2009年全年23%的涨幅,全国房价涨幅适中,处于近10年的偏低值,房价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但整体来看,房价仍在高位运行。即使在今年初“新国八条”、房产税试点等严厉调控政策下,依然难以遏制房价涨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月相比,今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同比价格上涨的有68个,其中涨幅超过10%的城市达到10个。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大加快了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经济效益较低的部门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转移。

1978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占70.5%,2008年总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下降到39.6%。三十多年来,新增的3亿多从业人员中,约有60%是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同时,就业管理体制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到非公经济就业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8年的74.8%。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算,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5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

2011年全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900万人,2亿多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而同时,“招工难”现象已逐渐从东南沿海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数据显示,在2.4亿的农民工中,技术工人严重缺乏。

随着劳动关系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动冲突,已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97-2007年间,全国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每年增幅在20%以上,2008年当期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增长98%,攀升至69万件。涉及拖欠工资、提高工资待遇、工伤失业待遇、缴纳社会保险金等突发性职工群体性事件增多。

5.随着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岁)。中国社科院专家蔡防在论坛演讲中表示,中国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样,至2009年,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8.3%,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5%)。

有人指出,随着80后的父母逐步跨入60岁门槛,“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80后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同时,很可能成为“养老奴”。杨文涛和女朋友小徐都是1980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杨文涛说:“如果工资能涨的话以后应该够我还贷和吃饭的,但是父母一定不能生病,生病就完了,资金链肯定断了。”

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占到全国老年人口的75%,是我国老年人的主体。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最大。家住许昌县椹涧乡门刘村的孙老汉今年62岁,老伴也已60岁,3个儿子都在宁波打工,留下一个孙女和一个孙子。孙子正在上小学,孙女刚刚3岁。老两口在家不仅要种地,而且还要照料孩子,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们身上。在农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6.医疗卫生事业几十年的长足发展,基本改变了我国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缺医少药的局面。2008年底,我国拥有卫生机构27.8万个,村卫生室61.3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应仍然比较强烈。根据调查显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医疗资源总量已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现在遇到的看病难,主要表现为接受高水平医疗服务难,高科技药品,稀缺药品和高精尖设备检查费用高等。

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倍多。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

[问答题,材料题,分析]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小题。(25分)(1)概括给定资料1-6的主要内容。(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字数不超过250字。(2)给定资料1~6反映了诸多民生问题,谈谈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15分)要求:准确、简洁、有深度。字数不超过200字。材料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近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0的7%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人口城市化率5个指标评价,“十一五”结束时,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1978年至2010年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2.3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9109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5919元,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初步小康、再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民生的需求也日趋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满足的标准也更高、更复杂。材料2:“去年初去超市,最好的猪肉精排每斤16元,现在得23元,我都很少买排骨了,改买猪前腿肉,一斤12元。”为了买到便宜的猪肉,退休职工李师傅经常拿着小区周围3家大超市的宣传海报对比,哪家便宜就去哪家。“老年人退休金少,得节俭着花呀!”60多岁的李师傅说。央行最新调查显示,全国74%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忍受”,物价满意度创11年来最低,物价上涨的势头让老百姓绷紧了神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企业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的提高。但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52.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995年为10.7%,2007年这个比重突破20%。从2002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是GDP增速的2倍,在美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高达70%。作为绝大多数中低收入民众重要来源的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从1995年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而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50%-55%。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4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从区域之间看,2009年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相差2万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了4000万人,低收入人群体还有2.7亿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比为31.5%。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1.2和22.5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需求快速增加,支出增长也快于整个消费增长。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2.5%上升到2007年的7.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比重从8.2%上升到13.3%。材料3: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城镇居民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但由于“僧多粥少”,大都为筒子楼,大杂院,三代同居一室,人们总体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房的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城镇住房改革,1998年后全面推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8-2008年,新建住房65亿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平方米,为1978年的4.2倍;商品房发展迅速,城镇住房主要由市场供应的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住房产生了新的较大需求。按照推算,到2015年,预计城镇每年增加1500万人,每年新增家庭500万户,其中大中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也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矛盾。随着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很多人纷纷加入“炒房大军”,大量游资热钱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更给自己甚至整个家庭带来长期、深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高房价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承受之重”。在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之下,2010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7.4%,相比2009年全年23%的涨幅,全国房价涨幅适中,处于近10年的偏低值,房价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但整体来看,房价仍在高位运行,即使在今年初“新国八条”、房产税试点等严厉调控政策下,依然难以遏制房价涨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月相比,今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同比价格上涨的有68个,其中涨幅超过10%的城市达到10个。材料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大加快了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经济效益较低的部门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转移。1978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占70.5%,2008年总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下降到39.6%。三十多年来,新增的3亿多从业人员中,均有60%是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同时,就业管理体制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自谋就业、自主创业,到非公经济就业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8年的74.8%。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算,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5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2011年全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此外,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900万人;2亿多农民工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而同时,“招工难”现象已经逐渐从东南沿海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数据显示,在2.4亿的农民工中,技术工人严重缺乏。随着劳动关系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已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97-2007年间,全国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每年增幅在20%以上,2008年当期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增长98%,攀升至69万件。涉及拖欠工资、提高工资待遇、工伤失业待遇,缴纳社会保险金等突发性职工群体性事件增多。材料5:随着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岁)。中国社科院专家蔡昉在论坛演讲中表示,中国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样,至2009年,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8.3%,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5%)。有人指出,随着80后的父母逐步跨入60岁门槛,“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80后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同时,很可能成为“养老奴”。杨文涛和女朋友小徐都是1980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杨文涛说:“如果工资能涨的话以后应该够我还贷并吃饭的,但是父母一定不能生病,生病就完了,资金链肯定断了。”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占到全国老年人口的75%。是我国老年人的主体。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更大。家住许昌椹涧乡门刘村的孙老汉今年62岁,老伴也已60岁,3个儿子都在宁波打工,留下一个孙女和一个孙子,孙子正在上小学,孙女刚刚3岁。老两口在家不仅要种地,而且还要照顾孩子。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们身上。在农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材料6:医疗卫生事业几十年来的长足发展,基本改变了我国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缺医少药的局面。2008年底,我国拥有卫生机构27.8万个,村卫生室61.3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根据调查显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医疗资源总量已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现在遇到的看病难,主要表现为接受高水平医疗服务难,高科技药品、稀缺药品和高精尖设备检查费用高等。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倍多。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更是倍感负担沉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自称“老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他到农村调研,不止一次听到老乡们说这样的话,让人心酸。尽管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3%。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占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平均为75%左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水平(平均为55%左右)。材料7: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为了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西欧国家吸取战前经验教训,从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熟而高度完善的社会保障
[问答题,材料题,分析]请结合给定资料,以“民生之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50分)要求:(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字数1000~1200字。材料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近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0的7%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人口城市化率5个指标评价,“十一五”结束时,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1978年至2010年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2.3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9109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5919元,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初步小康、再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民生的需求也日趋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满足的标准也更高、更复杂。材料2:“去年初去超市,最好的猪肉精排每斤16元,现在得23元,我都很少买排骨了,改买猪前腿肉,一斤12元。”为了买到便宜的猪肉,退休职工李师傅经常拿着小区周围3家大超市的宣传海报对比,哪家便宜就去哪家。“老年人退休金少,得节俭着花呀!”60多岁的李师傅说。央行最新调查显示,全国74%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忍受”,物价满意度创11年来最低,物价上涨的势头让老百姓绷紧了神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企业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的提高。但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52.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995年为10.7%,2007年这个比重突破20%。从2002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是GDP增速的2倍,在美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高达70%。作为绝大多数中低收入民众重要来源的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从1995年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而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50%-55%。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4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从区域之间看,2009年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相差2万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了4000万人,低收入人群体还有2.7亿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比为31.5%。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1.2和22.5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需求快速增加,支出增长也快于整个消费增长。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2.5%上升到2007年的7.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比重从8.2%上升到13.3%。材料3: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城镇居民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但由于“僧多粥少”,大都为筒子楼,大杂院,三代同居一室,人们总体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房的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城镇住房改革,1998年后全面推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8-2008年,新建住房65亿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平方米,为1978年的4.2倍;商品房发展迅速,城镇住房主要由市场供应的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住房产生了新的较大需求。按照推算,到2015年,预计城镇每年增加1500万人,每年新增家庭500万户,其中大中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也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矛盾。随着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很多人纷纷加入“炒房大军”,大量游资热钱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更给自己甚至整个家庭带来长期、深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高房价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承受之重”。在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之下,2010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7.4%,相比2009年全年23%的涨幅,全国房价涨幅适中,处于近10年的偏低值,房价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但整体来看,房价仍在高位运行,即使在今年初“新国八条”、房产税试点等严厉调控政策下,依然难以遏制房价涨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月相比,今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同比价格上涨的有68个,其中涨幅超过10%的城市达到10个。材料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大加快了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经济效益较低的部门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转移。1978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占70.5%,2008年总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下降到39.6%。三十多年来,新增的3亿多从业人员中,均有60%是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同时,就业管理体制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自谋就业、自主创业,到非公经济就业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8年的74.8%。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算,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5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2011年全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此外,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900万人;2亿多农民工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而同时,“招工难”现象已经逐渐从东南沿海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数据显示,在2.4亿的农民工中,技术工人严重缺乏。随着劳动关系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已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97-2007年间,全国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每年增幅在20%以上,2008年当期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增长98%,攀升至69万件。涉及拖欠工资、提高工资待遇、工伤失业待遇,缴纳社会保险金等突发性职工群体性事件增多。材料5:随着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岁)。中国社科院专家蔡昉在论坛演讲中表示,中国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样,至2009年,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8.3%,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5%)。有人指出,随着80后的父母逐步跨入60岁门槛,“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80后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同时,很可能成为“养老奴”。杨文涛和女朋友小徐都是1980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杨文涛说:“如果工资能涨的话以后应该够我还贷并吃饭的,但是父母一定不能生病,生病就完了,资金链肯定断了。”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占到全国老年人口的75%。是我国老年人的主体。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更大。家住许昌椹涧乡门刘村的孙老汉今年62岁,老伴也已60岁,3个儿子都在宁波打工,留下一个孙女和一个孙子,孙子正在上小学,孙女刚刚3岁。老两口在家不仅要种地,而且还要照顾孩子。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们身上。在农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材料6:医疗卫生事业几十年来的长足发展,基本改变了我国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缺医少药的局面。2008年底,我国拥有卫生机构27.8万个,村卫生室61.3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根据调查显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医疗资源总量已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现在遇到的看病难,主要表现为接受高水平医疗服务难,高科技药品、稀缺药品和高精尖设备检查费用高等。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倍多。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更是倍感负担沉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自称“老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他到农村调研,不止一次听到老乡们说这样的话,让人心酸。尽管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3%。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占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平均为75%左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水平(平均为55%左右)。材料7: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为了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西欧国家吸取战前经验教训,从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熟而高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中的大多数公民提供了生老病死以及失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并保证了一个占有社会人口多数的“中产阶
[问答题,材料题,分析]某时将召开一次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形势分析会。会上,某领导要就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做主题发言。请结合给定资料7-8,为领导拟一份发言要点。(25分)要求:全面、简洁、条理清晰,有一定高度,字数不超过500字。材料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近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0的7%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人口城市化率5个指标评价,“十一五”结束时,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1978年至2010年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2.3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9109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5919元,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初步小康、再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民生的需求也日趋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满足的标准也更高、更复杂。材料2:“去年初去超市,最好的猪肉精排每斤16元,现在得23元,我都很少买排骨了,改买猪前腿肉,一斤12元。”为了买到便宜的猪肉,退休职工李师傅经常拿着小区周围3家大超市的宣传海报对比,哪家便宜就去哪家。“老年人退休金少,得节俭着花呀!”60多岁的李师傅说。央行最新调查显示,全国74%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忍受”,物价满意度创11年来最低,物价上涨的势头让老百姓绷紧了神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企业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的提高。但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52.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995年为10.7%,2007年这个比重突破20%。从2002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是GDP增速的2倍,在美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高达70%。作为绝大多数中低收入民众重要来源的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从1995年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而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50%-55%。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4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从区域之间看,2009年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相差2万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了4000万人,低收入人群体还有2.7亿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比为31.5%。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1.2和22.5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需求快速增加,支出增长也快于整个消费增长。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2.5%上升到2007年的7.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比重从8.2%上升到13.3%。材料3: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城镇居民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但由于“僧多粥少”,大都为筒子楼,大杂院,三代同居一室,人们总体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房的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城镇住房改革,1998年后全面推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8-2008年,新建住房65亿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平方米,为1978年的4.2倍;商品房发展迅速,城镇住房主要由市场供应的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住房产生了新的较大需求。按照推算,到2015年,预计城镇每年增加1500万人,每年新增家庭500万户,其中大中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也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矛盾。随着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很多人纷纷加入“炒房大军”,大量游资热钱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更给自己甚至整个家庭带来长期、深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高房价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承受之重”。在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之下,2010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7.4%,相比2009年全年23%的涨幅,全国房价涨幅适中,处于近10年的偏低值,房价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但整体来看,房价仍在高位运行,即使在今年初“新国八条”、房产税试点等严厉调控政策下,依然难以遏制房价涨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月相比,今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同比价格上涨的有68个,其中涨幅超过10%的城市达到10个。材料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大加快了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经济效益较低的部门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转移。1978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占70.5%,2008年总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下降到39.6%。三十多年来,新增的3亿多从业人员中,均有60%是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同时,就业管理体制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自谋就业、自主创业,到非公经济就业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8年的74.8%。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算,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5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2011年全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此外,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900万人;2亿多农民工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而同时,“招工难”现象已经逐渐从东南沿海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数据显示,在2.4亿的农民工中,技术工人严重缺乏。随着劳动关系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已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97-2007年间,全国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每年增幅在20%以上,2008年当期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增长98%,攀升至69万件。涉及拖欠工资、提高工资待遇、工伤失业待遇,缴纳社会保险金等突发性职工群体性事件增多。材料5:随着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岁)。中国社科院专家蔡昉在论坛演讲中表示,中国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样,至2009年,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8.3%,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5%)。有人指出,随着80后的父母逐步跨入60岁门槛,“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80后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同时,很可能成为“养老奴”。杨文涛和女朋友小徐都是1980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杨文涛说:“如果工资能涨的话以后应该够我还贷并吃饭的,但是父母一定不能生病,生病就完了,资金链肯定断了。”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占到全国老年人口的75%。是我国老年人的主体。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更大。家住许昌椹涧乡门刘村的孙老汉今年62岁,老伴也已60岁,3个儿子都在宁波打工,留下一个孙女和一个孙子,孙子正在上小学,孙女刚刚3岁。老两口在家不仅要种地,而且还要照顾孩子。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们身上。在农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材料6:医疗卫生事业几十年来的长足发展,基本改变了我国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缺医少药的局面。2008年底,我国拥有卫生机构27.8万个,村卫生室61.3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根据调查显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医疗资源总量已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现在遇到的看病难,主要表现为接受高水平医疗服务难,高科技药品、稀缺药品和高精尖设备检查费用高等。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倍多。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更是倍感负担沉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自称“老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他到农村调研,不止一次听到老乡们说这样的话,让人心酸。尽管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3%。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占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平均为75%左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水平(平均为55%左右)。材料7: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为了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西欧国家吸取战前经验教训,从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熟而高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中的大多数公民提供了生老病死以及失业的最低

“良辰吉时已到,婚礼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2012年6月6日中午,在江南某村,一对“85后”新人的传统结婚仪式正在举行。

“这对小夫妻年纪不大,倒愿意举办农村的传统婚礼,真稀奇。”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据了解,这是当地几名大学生村官策划的第一场农村传统婚礼。

看惯了西式婚礼的走红毯、切蛋糕、倒香槟等流程,这场农村传统婚礼,让年轻的新郎新娘感到别有一番韵味。

新郎庆平怀着欣喜而忐忑的心情望着新娘丽丽。在婚车上,新娘喝完糖茶洗好脸后,就盖上大红盖头,小鸟依人般挽着新郎的手走下婚车。鞭炮声中,新郎新娘踩着印有“喜”字的麻袋走进堂屋,麻袋又称“代代子孙”,寓意新人早生贵子。这时,空中下起了一场“花瓣雨”,惹得围观的孩子欢呼雀跃。

“接下来是‘过火盆’,红红火火”。在婚庆策划人员的提示下,新郎新娘绕着院中的三堆火走三圈后,正式进入堂屋。婚庆策划人员告诉记者,新人跨过门槛时要先抬右脚,这是“顺脚”,寓意婚后的日子顺顺利利。

堂屋主桌上摆放着成双的龙凤花烛、果品和用于挑起红盖头的喜秤“称心如意”。“新郎官,你不看看新娘长啥样吗?”人群中有人喊道。新郎笑着拿起“称心如意”,小心翼翼地挑起红盖头一角,露出新娘的嘴角。“虽然他们并不像古时候那样等到入洞房时才头一次见面,但挑红盖头是传统婚礼仪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写进了策划书。”婚庆策划人员说。

大学生村官W是婚庆策划主力之一,她与同为村官的Z和L策划了这场农村传统婚礼。W表示,他们十分看好传统婚庆仪式的前景,也希望能借此施展自己的策划能力。

记者在婚礼结束后向婚庆策划人表达了自己观摩婚礼的感动心情。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策划一场传统婚礼的时候,W说:“与新式婚礼比较,传统婚礼更注重过程和仪式。半年前这对新人就按严格的传统习俗精心筹划和准备,这种漫长的筹备过程让新郎新娘都显得格外郑重。他们也非常享受这种传统婚礼,我相信对这一对新人来说,这也是一次心理和精神的升华过程,这种传统婚礼仪式会影响他们一辈子。”Z则补充说:“传统婚庆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世代沿袭的乡村习俗,也承载着传统精神的内涵,甚至是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和形式。传统文化与习俗在某种意义上凝聚着农村青年的文化和精神的归属感,甚至传承着某种民族精神。”

2.某网站发表了如下一篇文章

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种速度自豪。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或许正在我们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

祖宗流传下来的国宝,有许多在海外才能看到。有人统计,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远涉重洋。

在某国倒卖中国文物贩子的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一些文物大省,集团性的盗墓以及贩卖文物已经形成了行业。近几年全国盗挖古墓案有10多万起,被毁古墓20多万座,即使是一些有人管理的地上文物也没能幸免。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却不断得以充实。

据我国长城学专家董先生介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万里长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基本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北京市郊一段在考古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明长城被人挖去砖石,做了植树用的“鱼鳞坑”。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中间却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这段历史遗产顷刻间湮灭。

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触目惊心,譬如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而那些无形文化遗产,大多是活着的,活生生的文化遗产的流失,就更令人感到心痛。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片挤走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过去的农村姑娘个个会绣嫁妆,现在结婚时则到集市上去买廉价而缺少灵气的印花纺织品。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

民间文化的消失,其速度远快于生物物种的灭亡速度,而后果却和生物物种的灭亡同样严重。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它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这样下去,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则是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误区。不少地方斥亿万巨资生造“文化”和虚假民俗,拆掉古城而改建的粗制滥造的“仿古街”比比皆是,有些地方还把一些历史传说和文学故事中有道德污点的人物也尊为“名人”供奉。以上种种均反映了对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不仅没有增加文化内涵,反而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

3.时间到这里仿佛变慢了。秋天早晨的菊儿胡同刚睡醒,一进一进的院子走入,粗斜的老树仍在,院子中央整齐地码了几十盆花草。有人趿拉着拖鞋走出屋,揉着眼睛背着手浇花。两位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站在胡同里,市声渺远,只觉几千年几百年的日子就这么悠悠地过了下来,这里依然是风雨不动的世上人家。

这就是诗意栖居的代表作——“菊儿胡同”,是吴良镛在北京四合院基础上设计出的现代民居。1987年,菊儿胡同还是积水、漏雨、杂乱无章的地方,早年建造的四合院已成了破旧拥挤的大杂院,吴良镛受邀设计改造。他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住房是城市的细胞,新建房应自觉地顺应城市的传统肌理,于是有了“类四合院”,既保留了天井、院中的老树,又能容纳更多住户。房屋为白墙黛瓦,错落别致。吴良镛非常留意娱目之景:在坡顶修建楼阁和平台,可远眺景山、北海、白塔;在院中配置不同姿态的树种,使院落小景丰富有变;甚至楼阁的高度不一,增加建筑群轮廓线的变化,屋顶亦因此有了韵律美。如今住在高层小区里的北京人,是无法享受到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了。菊儿胡同里的人却仍可坐拥旧时的景色:“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我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盖成菊儿胡同,而只是探索了一条传统建筑改造的路子。”201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这位中国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做了题为《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的主题报告,讨论如何将“艺文”融入人居环境。

游客张女士说,来豫园本来只是随便逛逛,听导游讲解之后才发现好些建筑都有故事有门道。站在豫园九曲桥上,还可以看到远处的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景观确实不错。

豫园旅游区是上海老城厢的发源地,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豫园、城隍庙、上海老街等为中心的旅游风景区,九曲桥、湖心亭尤其享有盛名。民俗工艺小商品、上海及全国特色小吃、上海本土文化及民间文化在此得到重生与发展,成为市民节庆庙会地。豫园作为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园林,被誉为“东南名园冠”。豫园商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大规模扩建,成为规模宏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民族风格,豫园被塑造成一个文化综合体。

为了再现民俗风情,豫园商城推出了“豫园中国节”的概念。正月有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三月有中华美食节,四五月是春季庙会和茶文化节,夏季有少数民族风情节,秋季有庙会和赏菊啖蟹节,冬季有冬至膏方节等。尤其是元宵灯会在春节期间的上海最有人气,充分显示了民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并因此成为上海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镇,素有“芙蓉镇”的美誉。这里文化资源丰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古老质朴的蓝印花布、色彩鲜艳的刺绣;有式样各异的花灯、编织、剪纸、泥塑;有粗犷洒脱的灶壁画,特别是享誉国内外的金山农民画;有久负盛名的枫泾四宝:丁蹄、状元糕、五香豆腐干、枫泾黄酒;还有许多蕴藏在民间的传奇故事,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所有这些家乡民间文化原有的特色,为枫泾古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人们用“枫泾寻画”四个字概括古镇的魅力,可谓一语双关,既有诗情画意,又留有悬念,充分表达了枫泾古镇美丽如画的景色,又告诉人们枫泾拥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沉淀。枫泾留下的是历史的原貌是原来真实的景,不增加什么新东西,在保护过程中原样原修,保留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原来的风貌,从而保留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原真性。

同时枫泾不是保留一座桥、一块碑、一个房子、一座店铺,而是一条街、一道河、一个古镇的整体保留。这里的水墙门,如同周庄的前街后河、乌镇的水格房,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它与枫泾古镇引人入胜的桥、房、街、廊,相得益彰,构成的是浑然的一个整体。

4.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航海者就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妈祖就是这样一位天神。中国沿海的地方或内陆河道,以及世界各地有华桥聚集的大小埠头,几乎都有她的宫庙。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3千多座妈祖庙以及2亿多崇信者。她的影响力从南方沿海辐射开去,遍及港澳台以及亚洲、北美等20多个国家地

给定资料
1."良辰吉时已到,婚礼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2012年6月6日中午,在江南某村,一对"85后"新人的传统结婚仪式正在举行。
"这对小夫妻年纪不大,倒愿意举办农村的传统婚礼,真稀奇。"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据了解,这是当地几名大学生村官策划的第一场农村传统婚礼。
看惯了西式婚礼的走红毯、切蛋糕、倒香槟等流程,这场农村传统婚礼,让年轻的新郎新娘感到别有一番韵味。
新郎东平怀着欣喜而忐忑的心情望着新娘丽丽。在婚车上,新娘喝完糖茶洗好脸后,就盖上大红盖头,小鸟依人般挽着新郎的手走下婚车,鞭炮声中,新郎新娘踩着印有"喜"字的麻袋走进堂屋,麻袋又称"代代子孙",寓意新人早生贵子。这时,空中下起了一场"花瓣雨",惹得围观的孩子欢呼雀跃。
"接下来是‘过火盆’,红红火火。"在婚庆策划人员的提示下,新郎新娘绕着院中的三堆火走三圈后,正式进入堂屋。婚庆策划人员告诉记者,新人跨过门槛时要先抬右脚,这是"顺脚",寓意婚后的日子顺顺利利。
堂屋主桌上摆放着成双的龙凤花烛、果品和用于挑起红盖头的喜称"称心如意","新郎官,你不看看新娘长啥样吗?"人群中有人喊道。新郎笑着拿起"称心如意",小心翼翼地挑起红盖头一角,露出新娘的嘴角。"虽然他们并不像古时候那样等到拜堂时才头一次见面,但挑红盖头是传统婚礼仪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写进了策划书。"婚庆策划人员说。
大学生村官W是婚庆策划主力之一,她与同为村官的Z和L策划了这场农村传统婚礼。W表示,他们十分看好传统婚庆仪式的前景,也希望能借此施展自己的策划能力。
记者在婚礼结束后向婚庆策划人表达了自己观摩婚礼的感动心情。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策划一场传统婚礼的时候,W说:"与新式婚礼比较,传统婚礼更注重过程和仪式,半年前这对新人就按严格的传统习俗精心策划和准备,这种漫长的筹备过程让新郎新娘都显得格外郑重,他们也非常享受这种传统婚礼,我相信对这一对新人来说,这也是一次心理和精神的升华过程,这种传统婚礼仪式会影响他们一辈子。"Z则补充说:"传统婚庆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世代沿袭的乡村习俗,也承载着传统精神的内涵,甚至是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和形式。传统文化与习俗在某种意义上凝聚着农村青年的文化和精神的归属感,甚至传承着某种民族精神。"
2.某网站发表了如下一篇文章:
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种速度自豪。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或许正在我们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
祖宗流传下来的国宝,有许多在海外才能看到。有人统计,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远涉重洋。
在某国倒卖中国文物贩子的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一些文物大省,集团性的盗墓以及贩卖文物已经形成了行业。近几年全国盗挖古墓案有10多万起,被毁古墓20多万座。即使是一些有人管理的地上文物也没能幸免,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却不断得以充实。
据我国长城学专家董先生介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万里长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基本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北京市郊一段在考古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明长城被人挖去砖石,做了植树用的"鱼鳞坑"。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中间却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这段历史遗产顷刻间湮灭。
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触目惊心,譬如鲁迅笔下的"杜戏""五猖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而那些无形文化遗产,大多是活着的。活生生的文化遗产的流失,就更令人感到心痛。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片挤走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过去的农村姑娘个个会绣嫁妆,现在结婚时则到集市上去买廉价而缺少灵气的印花纺织品。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
民间文化的消失,其速度远快于生物物种的灭亡速度,而后果却和生物物种的灭亡同样严重。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它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这样下去,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则是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误区。不少地方斥亿万巨资生造"文化"和虚假民俗,拆掉古城而改建的粗制滥造的"仿古街"比比皆是,有些地方还把一些历史传说和文学故事中有道德污点的人物也尊为"名人"供奉。以上种种均反映了对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不仅没有增加文化内涵,反而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
3.时间到这里仿佛变慢了。秋天早晨的菊儿胡同刚睡醒,一进一进的院子走入,粗斜的老树仍在,院子中央整齐地码了几十盆花草。有人趿拉着拖鞋走出屋,揉着眼睛背着手浇花。两位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站在胡同里,市声邈远,只觉几千年几百年的日子就这么悠悠地过了下来,这里依然是风雨不动的世上人家。
这就是诗意栖居的代表作--"菊儿胡同",是吴良镛在北京四合院基础上设计出的现代民居。1987年,菊儿胡同还是积水、漏雨、杂乱无章的地方,早年建造的四合院已成了破旧拥挤的大杂院,吴良镛受邀设计改造。他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住房是城市的细胞,新建房应自觉地顺应城市的传统肌理,于是有了"类四合院",既保留了天井、院中的老树,又能容纳更多住户。房屋为白墙黛瓦,错落别致。吴良镛非常留意娱目之景:在坡顶修建楼阁和平台,可远眺景山、北海、白塔;在院中配置不同姿态的树种,使院落小景丰富有变;甚至楼阁的高度不一,增加建筑群轮廓线的变化,屋顶亦因此有了韵律美。如今住在高层小区里的北京人,是无法享受到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了。菊儿胡同里的人却仍可坐拥旧时的景色:"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我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盖成菊儿胡同,而只是探索了一条传统建筑改造的路子。"201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这位中国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做了题为《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的主题报告,讨论如何将"艺文"融入人居环境。
游客张女士说,来豫园本来只是随便逛逛,听导游讲解之后才发现好些建筑都有故事有门道。站在豫园九曲桥上,还可以看到远处的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景观确实不错。
豫园旅游区是上海老城厢的发源地,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豫园、城隍庙、上海老街等为中心的旅游风景区,九曲桥、湖心亭尤其享有盛名。民俗工艺小商品、上海及全国特色小吃、上海本土文化及民间文化在此得到重生与发展,成为市民节庆庙会地。豫园作为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园林,被誉为"东南名园冠"。豫园商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大规模扩建,成为规模宏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民族风格,豫园被塑造成一个文化综合体。为了再现民俗风情,豫园商城推出了"豫园中国节"的概念。正月有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三月有中华美食节,四五月是春季庙会和茶文化节,夏季有少数民族风情节,秋季有庙会和赏菊啖蟹节,冬季有冬至膏方节等。尤其是元宵灯会在春节期间的上海最有人气,充分显示了民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并因此成为上海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镇,素有"芙蓉镇"的美誉。这里文化资源丰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古老质朴的蓝印花布、色彩鲜艳的刺绣;有式样各异的花灯、编织、剪纸、泥塑;有粗犷洒脱的灶壁画,特别是享誉国内外的金山农民画;有久负盛名的枫泾四宝:丁蹄、状元糕、五香豆腐干、枫泾黄酒;还有许多蕴藏在民间的传奇故事,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所有这些家乡民间文化原有的特色,为枫泾古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人们用"枫泾寻画"四个字概括古镇的魅力,可谓一语双关,既有诗情画意,又留有悬念,充分表达了枫泾古镇美丽如画的景色,又告诉人们枫泾拥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沉淀。枫泾留下的是历史的原貌,是原来真实的景,不增加什么新东西,在保护过程中原样原修,保留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本来的风貌,从而保留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原真性。
同时枫泾不是保留一座桥、一块碑、一个房子、一座店铺,而是一条街、一道河、一个古镇的整体保留。这里的水墙门,如同周庄的前街后河、乌镇的水格房,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它与枫泾古镇引人入胜的桥、房、街、廊,相得益彰,构成的是浑然的一个整体。
4.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航海者就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起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妈祖就是这样一位天神。中国沿海的地方或内陆河道,以及世界各地有华侨聚集的大小埠头,几乎都有她的宫庙。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3千多座妈祖庙以及2亿多崇信者。她的影响力从南方沿海辐射开去,遍及港澳台以及亚洲、北美等20多个国家地区。
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