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

材料:在一次主题为“课程资源的研发利用”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结合某教师的《国家的结构》的教学,组织了评课活动,活动中任课教师与听评教师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如下点评意见:(1)运用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符,有利于学生学习;将学生熟知的音像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激活了学生思维。(2)将故事内容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机整合,生成学习资源,从而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3)课程资源未能分段使用.未能体现动态生成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要求,影响了教学难点的突破。(4)建教师教学中应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的层次,分层分步使用课程资源,教师在注重已有资源使用的同时.要运用好课堂及时生成的资源。问题:请用思想品德教育评价理论,对上述点评意见进行分析说明。(20分)

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课堂上,摸着脚底的石头试着水深水浅小心翼翼地过河,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时不时发几句牢骚同时又甜蜜蜜地享受处心积虑地诱导下的学生们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已投身于中国教育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一不留神成了可贵的“先行者”。

新课程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实验区第一次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作为贵阳地区代表,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一节课《从不同方向看》参加了会议,这节课后来进入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光盘系列,获得光盘制作评比三等奖。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课本编写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我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获益匪浅;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课改实验研讨会,这一次的规模、深度和收获确非第一次可比,教师在逐渐成熟,课改在逐渐深化,好多新的思维成果、漂亮的课、成功的做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家们的报告又一次给大家“洗脑”,从理论上又“升华”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浅的论文《课改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经历与探索》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了一等奖。在我看来,青岛会议较之贵阳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着这套新教材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课改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的日趋成熟的教师队伍——而这,对于中国教育正经历着的巨大变革来说,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必须呀!

带着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潜心记录的东西,平凡的教学工作多了一个心眼,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点滴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他们的确经常带给我许多惊喜)。就这样《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诞生了,这完全是某天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是我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这篇文章让我在全市和全国的评比中都拿了一等奖,谢谢我的学生们。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渐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积累起一笔可贵的财富。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课改是一个契机,当挑战来临时,机遇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行动;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我们需要时时更新自己,这样,当挑战来临时,也就不那么被动了。

问题:透过这个案例,你能获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简要阐述你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

(五)  【给定资料】  1.十八大后,“美丽中国”成为全国各界关注的热门词语。  每个周末,北京海淀区居民厉江都会到北京香山走走。“我们不是来游玩的,只是来这里静静心、呼吸新鲜空气,在大城市,这些东西太少了!”提起美丽中国,她说:“真希望我们的国家处处美丽。”  “从我们的工作中,不难看出不科学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央气象台预报员何立富表示,在最近几年的工作中,明显感受到一些地区雾霾天气增多,范围扩大,空气质量下降的趋势。“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却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何立富说。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整体看,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都严重不足。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老百姓以绿色家园。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赵树丛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2.2013年1月14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  报告有关空气污染的章节称,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机动车数量以及工业的迅速扩张,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该报告列举一个关键的事实是,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  此外,在我国局部地区,污染物相互作用,并且与来自附近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叠加,形成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随着烟雾、阴霾和酸雨发生频率增加,这些区域的环境质量总体在下降。  报告以悬浮颗粒物为例介绍,在中国,最显著的大气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PMIO)。超过三分之一的监测城市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Ⅱ级标准,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超标的城市比例高得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也很高,并成为严重的区域环境问题。  3.低碳概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碳排放总量已经达到或接近峰值;同时,由于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有巨大的技术优势,这些国家极力在全球推行排放总量降低的低碳经济模式,并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与国际贸易规则,进一步拉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然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碳排放总量在较长时期还将继续增长。2011年,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  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人均GDP却还排在世界100名左右,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将是中国未来较长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对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中国目前每年资源进口量占世界新增资源的70%。  2013年对一时辉煌的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艰苦的一年,据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投资光伏行业企业的数额以及案例开始上涨,到2008年达到最高值,2006年共有11起投资案例,已披露的融资金额为2.6亿美元,2007年案例共有13起,融资额为3.44亿美元,2008年为14起,融资额为6.31亿美元。随后在2009年融资额开始下降,虽然在2010年和2011年融资额及案例数都有所增加,但融资金额都未超过2008年,而自2012年起,已披露的投资案例仅为1起,融资额为1680万美元。某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也想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但融资还是依靠银行贷款,找不来钱什么都玩不转啊!”  2012年初,在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举办的首场“低碳企业招聘会”上,低碳人才的热度得到了充分体现。招聘会汇集了来自汽车、电力、环保行业三大领域的40家高科技、新能源、低排放公司,面向社会提供了1027个岗位,其中北汽控股旗下的福田汽车参加了“低碳企业招聘会”。这家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冯先生表示,汽车新能源人才是公司2010年度外部人才招聘的重中之重。“需求计划共计65人,但招聘会几天内才收到60份简历,结果只有一个研究生与公司要求相近。”冯先生说,企业现在对低碳人才可以说是求贤若渴。  司法部门某领导表示:由于我国建设低碳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方面仍处于薄弱的状态。我国诸如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这将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同时由于我国法律“易粗不易细”的传统,现有的能源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导致我国目前环境执法效果不佳、环保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善。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扩大内需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扩大内需,最根本的就是扩大消费需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扩大消费需求,就意味着必然要增加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增加碳的排放。这就意味着,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在扩大消费的过程中又要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4.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2012年中秋与国庆的“两节”期间,浙江公安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在全队开展以“低碳生活,绿色舰艇”为主题的“节能环保”活动,喜迎党的十八大。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确定的2012年全国节能宣传活动安排,浙江海警一支队党委号召全体官兵共同努力,以机关牵头,基层互动,从我做起,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入手,倾力打造绿色环保警营,维护辖区环境。  该支队将9月30日确定为支队主题环保日。支队机关党委要求全体官兵节约用纸、用水、用电。这一天要求所属各单位空调停开一天;照明如非必要停开一天;非紧急公务出行,尽量骑自行车、步行。支队宣传科提出“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口号,组织学习《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制作节能横幅,张贴节能宣传画,普及节能知识,传播节能理念。同时,成立节能环保督导组,将“长流水”、“长明灯”、“电脑不关机”等现象列为重点督导项目,在工作和休息时间深入支队、大队各办公室开展督导检查,遇到浪费行为及时予以纠正。  同时,支队基层各级党支部开展节能减排建言献策活动,围绕节能降耗问题,支队基层舰艇官兵针对节约燃料油耗问题,提出了“节能航速”、“经济航线”等合理性建议意见,支队党委经过科学论证研究后立即予以采纳,并在全队推广。  该支队还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党团活动的时间,来到辖区各大小码头,以捡拾海漂垃圾、开展警民恳谈的方式,积极向群众宣扬“低碳环保,幸福生活”的理念,还统一购买节能灯、回收用水、回收废旧电池等方式倡导大家节电、节水、节材,从点滴做起,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努力打造绿色环保的舰艇生活方式。  5.为确保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及时将杭州市城管委专门编印的30余万册《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读本和6000余册《把垃圾宝宝送回家》画本,作为垃圾分类专题教育教材,发放到城区各中小学校的每一位同学手上。  2012年4月23日,杭州市教育局联合市城管委策划组织《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读本和《把垃圾宝宝送回家》图书赠书仪式。杭州市副市长俞东来发表重要讲话: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必经之路,是提升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各级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学校优势,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实施“垃圾分类进校园”工作。要充分用好垃圾分类知识读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垃圾分类教材,积极开展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活动。市教育局副书记、副局长姚坚同志对教育系统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要求各区教育局(社发局)和直属学校高度重视垃圾分类进校园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和《把垃圾宝宝送回家》这两册读本,组织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分类的理念、养成分类的习惯,做一个清洁、文明、有礼的杭州人。  2012年9月起,杭州市教育局分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初中段、高中段四个组别开展了垃圾分类教育示范课评比活动。截至11月底,共收到各区教育局、社发局和直属学校推荐的优秀示范课50节,经专家组评审,共评出8节优秀示范课为一等奖,市教育局将于近期把它们刻录成光盘,发往各中小学校供学习交流。各区教育局教研室(进修学校)分管学科教研员主动组织开展专项教研活动,指导中小学教师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学校的课堂教学、环境教育和德育活动中:语文课上《美丽的小路》让同学们更多地体悟了不乱扔垃圾的好处;品德课上老师手把手教同学们垃圾分类的方法;体育课上老师也能及时制止孩子乱扔垃圾的行为;主题班会课上同学们则相互学习,进一步学习生活垃圾的分类及垃圾分类回收标识。  6.日本人的低碳生活世所公认。老师、家长从小就会对孩子讲“每一粒米上住着7位神仙”的故事,教导他们不要浪费每一粒米,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从一粒米开始,孩子们知道了必须爱护一草一木,不任意践踏浪费。正因为日本人从小就知道“草木通神”,所以爱护大自然就是敬畏神,节约就成了日本人回馈大自然的应有行动。  走近日本人的低碳生活,你就会发觉这种节约理念来自于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