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业

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192锭

2016台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D.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描述的是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 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

C.元代的棉纺织业 D.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

“买不尽松江远见卓识,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所反映的史实是()

A、明朝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

B、明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C、松江成为明朝棉纺织业中心

D、松江棉布产量提高

19世纪30年代,棉纺织业是唯一一个由工厂或“制造厂”(这一名称来自前工业化时期最普遍的、运用笨重动力机械来进行生产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英国工业,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工厂”绝对是指纺织厂,主要是指棉纺织厂。这说明了

A.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

B.棉纺织业技术革新较为彻底

C.蒸汽动力在英国已经较为普及

D.海外扩张扩大了棉布的市场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它开始的部门和标志是

A.棉纺织业 改良蒸汽机问世 B.交通运输业  火车机车的发明

C.电力工业 电灯的发明 D.棉纺织业    珍妮机的出现

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随着棉纺织业快速发展,其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这表明中国古代纺织业

A.部门增加,分工细密 B.历史较悠久

C.分工协作,产品丰富 D.规模化生产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下表为176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棉纺织工人日平均工资表(单位:克白银)。

 

地区

印度德里

中国

意大利

英国

日平均工资

1.7

3.9

4.1

1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棉纺织业领先世界

B.意大利依然是商路和棉纺织中心

C.英国棉纺织业急需革新

D.印度是世界棉纺织品最大出口国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出现

③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

下表所示是蒋孟引在《英国史》中统计的1835年全英国棉纺织业中从业工人人数及比例,表中统计数字最能说明

 

 

A.英国的棉纺织业呈现出衰落趋势

B.资产阶级极力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C.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

D.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下表是以棉纺织业为先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各主要国家的棉纺锭总量(单位:千枚)。这表明该时期

 

1834年

1852年

1861年

1867年

英国

10000

18000

31000

34000

美国

1000

5500

11500

8000

法国

2500

4500

5500

6800

德国

625

900

2235

2000

瑞士

580

900

1350

1000

 

 

A.各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B.英国工业生产分布不均

C.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优势

D.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索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因为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材料说明

A.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转型

明中叶,《华亭县志》记载:“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这说明明代

A.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   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过浙江农村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英国的棉纺织业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不间断的技术发明、生产革新,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到18世纪末,机械化生产率先在英国的棉纺织部门基本实现。这主要表明英国()。

  • A、工业革命首先从轻工业部门开始

  • B、在18世纪末完成了工业革命

  • C、棉纺织业的生产方式变革缓慢

  • D、经历工业革命的时间最短

英国的棉纺织业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不问断的技术发明、生产革新,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到18世纪末,机械化生产率先在英国的棉纺织部门基本实现。这主要表明英国()。 A.工业革命首先从轻工业部门开始B.在18世纪末完成了工业革命C.棉纺织业的生产方式变革缓慢D.经历工业革命的时间最短

据史料记载,明初政府每年仅从北方各省就征收棉布有一百几十万匹,以后逐渐增加。如弘治十五年仅山东地区棉布征收数额就达29.6万匹,到万历六年征收数额就增长到60万匹。七十年间整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A.手工业赋税负担沉重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D.北方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一: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原来很发达,棉纺织品曾经大量出口英国。19世纪以后,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采取各种手段打击印度的棉纺织业,印度的棉纺织业迅速衰落下去。印度著名的纺织业城市达卡,1827年有人口15万,8年后只剩下3万人。英国把印度的棉花运到英国的工厂加工成棉布,再返销印度。——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材料二: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一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根据史料分析19世纪西方国家对殖民地掠夺的特点。(2)这种侵略方式对殖民地国家有什么影响?

王韬在《瀛海杂谈》中称:“自黄姑归后,织纴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刻相闻。濒海百里,实半赖之。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花楼机的使用,促成了“衣被天下”的局面

B.元朝的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引发了中国的“棉业革命”

C.明朝政府的赋税政策,客观上鼓励了民间棉纺织业的发展

D.明朝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